伴隨著華為手機的王者歸來,余承東重心或將轉向手機舊業。
9月21日,貝殼財經記者自華為方面獲悉,華為車BU出現人事調整。原華為光產品線總裁靳玉志于9月21日被正式任命,接任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Business Unit,業務部門) CEO,而原本擔任這一職務的余承東擔任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董事長。
知情人士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透露,此次變動是基于當前業務做出的正常調整,不是什么“重大變動”,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的業務也沒有變化。知情人士還透露,余承東接下來會將一些精力聚焦到手機上(近期,華為發布了Mate 60、Mate 60 Pro、Mate X5手機,開售后銷售火爆),但是也會繼續兼任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
華為車BU方面表示,余承東升任車BU董事長,他會繼續加大在車業務方面的投入。
身為華為光產品線總裁的靳玉志,為何能接棒余承東?記者注意到,此前靳玉志就曾公開表示,華為致力于推進光技術與汽車工業的融合,將光技術帶入每一輛車。
靳玉志從光產品線轉戰智能汽車
為何接任余承東職務的是靳玉志?
華為光產品線是指華為公司的光通信產品線,主要涵蓋了光傳送、光接入、光網絡、光終端等多個領域,這些產品主要用于構建通信網絡、提供高速網絡接入以及支持數據中心等場景。
光產品線與汽車之間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此前,華為光產品線與車BU的交集,是華為近幾年推進的智能車載光業務,包括AR- HUD、智能車燈以及光場屏等產品。據官方介紹稱,華為光產品線在光傳送和光接入領域已經持續15年保持全球市場領先。同時,基于超過25年的積累,把光技術創新應用于通信之外的更多領域,圍繞人眼所及之處的場景化需求,打造AR-HUD、智能車燈、智能光顯、光纖傳感、行業感知等多款創新光產品。
以AR-HUD為代表的智能車載光解決方案為例,官方介紹稱,華為AR-HUD憑借小體積、大畫幅、超高清的關鍵能力,提供儀表信息顯示、AR導航、安全輔助駕駛、夜視/雨霧增強提示和影音娛樂等豐富應用場景。
今年2月,首屆智能車載光峰會舉辦,靳玉志在會上表示,華為致力于推進光技術與汽車工業的融合,將光技術帶入每一輛車。隨著光算法、激光光源、空間光學等技術的陸續上車,智能車載光將在光顯示、光感知、光聯接三大應用領域,為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注入新動能。
今年6月,靳玉志以華為光產品線總裁的身份公開亮相時宣布,華為在北京正式發布智簡全光聯接戰略及系列新品。他在現場表示,面向算力時代,光產業已進入了新一輪代際演進周期。
“基于30多年的光技術積累,華為將光技術延伸至行業感知和智能車載光兩大新領域?!苯裰颈硎?,在智能車載光領域,華為將ICT光技術從通信領域延伸至汽車工業領域,把光技術帶入每一輛車。
靳玉志透露,目前,國內多款商用車型將搭載華為光場屏、智能車燈、AR-HUD等智能車載光解決方案與產品。
銷量如何突圍,如何實現盈利?余承東的壓力傳給了靳玉志
今年9月12日,余承東又一次為問界站臺。當時,問界大五座SUV——M7正式發布。余承東表示,投入了5億元資金后,AITO問界新M7系列會給用戶帶來“比‘遙遙領先’更領先的體驗!”
5億到底燒在了哪?余承東在發布會上談到了車的成本高,“對于我們電池包等方案的設計,許多合作伙伴認為我們用的方案太復雜了,太虧了,但我們不惜犧牲成本也要保障安全性”。
“問界是真正可以放在華為門店賣的親兒子”,北京一家問界的銷售人員向記者表示,問界是華為深度賦能、和車企共同設計、含“華為”量最高的汽車。
沒有想到,這是余承東最后一次以車BU CEO的職務出現在問界發布會上。業界猜測,余承東未來或會將更多精力放在手機業務上。
帶領車BU的日子,余承東承受的壓力不小。
自1993年加入華為開始,余承東歷任3G產品總監、無線產品線行銷副總裁、無線產品線總裁、歐洲片區總裁、戰略與Marketing體系總裁等。在此之前,余承東還擔任過消費者BG CEO、華為云CEO。
2019年5月,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簽發文件,宣布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正式成立,屬于華為的一級部門。一時間,“華為造車”的猜測在業界引發關注。余承東與這個部門的交集是從2021年5月開始的。
2021年5月,華為內部發文稱,經總裁批準,免去余承東華為云CEO職位,而余承東仍為消費者BG CEO以及新增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
2021年末,伴隨著首款車型M5的發布,問界成立了。整個2022年,問界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一度成了新能源汽車黑馬。根據問界公布的數據,在2022年8月汽車銷量首次過萬后,9月、10月持續穩定在一萬以上,11月下降到8000輛,12月穩定在1萬以上。
在此期間,余承東多次為問界站臺,并因為口頭禪“遙遙領先”廣為人知。不過,余承東所帶領的問界銷量并未一路攀升。對于問界的銷量,余承東在早前曾說期望達到30萬輛,隨后又改口稱,在全球缺芯的情況下,30萬輛已經不可能,能賣10萬-20萬輛就已經是奇跡。
銷量下滑之下,余承東面臨了不少壓力。任正非在2022年發布了一篇名為《整個公司的經營方針要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的文章,里面提到,“未來十年應該是一個非常痛苦的歷史時期,全球經濟會持續衰退”“一定要把活下來作為最主要的綱領”。
具體到汽車領域,任正非當時提到,在汽車領域不能鋪開一個完整戰線,要減少科研預算,加強商業閉環,研發要走模塊化的道路,聚焦在幾個關鍵部件作出競爭力,剩余部分可以與別人鏈接。
實際上,在今年3月,任正非再次提及了華為不造車的說法。當時任正非再次簽發《關于華為不造車的決議》,強調“華為不造車”,并且不允許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出現“華為”或“HUAWEI”標識,文件期限為五年。
盈利一直是諸多造車新勢力面臨的難題,華為進軍這個領域也是如此。2022年7月,余承東公開表示,華為在汽車業務上有很大投入,一年花掉了十幾億美元,“汽車是華為唯一虧損的業務,直接投入7000人,間接投入超過1萬人,絕對是燒錢的生意,絕對是很難干的生意”。
為了實現盈利,華為精準地選擇了中高端產品這一細分領域。余承東曾在采訪中表示,華為不會涉足20萬以下的車型,在他看來,由于車輛成本沒那么低,20萬以下可能導致虧損。
不過,在余承東眼里,留給華為的時間不多了。他曾公開表示,智能網聯汽車的窗口期只有兩三年,如果華為沒有抓住這個機會,未來市場就與華為無關了?!板e過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
余承東公開表示,希望到2025年,華為的汽車業務可以實現盈利。
今年6月,在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余承東坦言,未來中國汽車市場的主要玩家可能小于等于5家,數量就在一只手之內。這也意味著這場淘汰賽競爭激烈。
隨著靳玉志接棒余承東,如今這種壓力傳給了靳玉志。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林子 孫文軒 編輯 岳彩周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