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北京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五次會議聽取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執法檢查報告。報告介紹了執法檢查的情況、發現的主要問題和提出的意見建議。
據報告,近年來,北京全市上下扎實推進條例實施,堅持依法推動改革,著力破解制約院前醫療急救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入總結實踐經驗,積極鞏固改革成果,推動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不斷提質增效。
在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北京已建成470處院前醫療急救設施和21個救護車洗消站點,配置院前救護車1066輛。在社會急救能力建設方面,全市重點公共場所已配置AED(自動體外除顫器)近5000臺,其中地鐵站、火車站、各級各類學校已實現AED全覆蓋。
情況
全市已建成470處院前醫療急救設施和21個救護車洗消站點
報告介紹,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關于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將院前醫療急救體系納入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范疇。制定了《關于加強本市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完善全市急救網絡布局。
目前,全市已建成470處院前醫療急救設施和21個救護車洗消站點,配置院前救護車1066輛,其中負壓救護車437輛。制定《關于完善院前醫療急救經費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明確市、區兩級財政保障范圍和標準。通過定向培養、院內醫師輪轉、編制招聘、勞務派遣、購買服務等多種途徑補充院前急救人員。
北京實現“120”一個急救號碼面向社會提供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將999中心符合條件的60個車組納入120調度平臺統一指揮調度,成為全國院前醫療急救唯一實現統一指揮、一級調度的省市,急救效率明顯提高。2022年,全市120電話接聽量189萬余次,出車近92萬次,均達到歷史最高峰;全年急救呼叫滿足率99.50%,平均急救反應時間16.04分鐘,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建立院前院內醫療急救信息銜接平臺,現已實現120指揮調度中心、部分救護車與協和醫院、人民醫院、宣武醫院、安貞醫院等32家醫院信息共享,提高院前院內交接效率。在全市二、三級醫院推廣急診預檢分診分級,優先保證危重癥患者的救治。結合120指揮調度中心發送的醫療機構床位短信通知,引導患者和家屬合理選擇就診醫院。
制定《北京市重點公共場所社會急救能力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1年-2023年)》,首次對北京市社會急救能力建設進行系統規劃。目前,全市重點公共場所已配置AED近5000臺,其中地鐵站、火車站、各級各類學校已實現AED全覆蓋,多例在公共場所突發心臟驟停的患者得到成功搶救。北京市社會急救培訓質量控制與改進中心成立,全市社會急救培訓工作更加規范開展。
問題
全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發展水平仍不均衡
報告也指出了存在的主要問題。如全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發展水平仍不均衡。調研發現,北京急救中心及其在四個區的直屬急救站點,由市級財政全面執行新的財政保障政策,保障很好。但各區因重視程度和財力原因,在運行經費保障、設備配置、人員配備等方面差異較大,急救站點運轉方式多元、管理體制多樣,服務質量指標差距較大。
院前醫療急救人員短缺問題突出。報告指出,調研中,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普遍反映,院前急救人員短缺問題較為嚴重,人員招不來、留不住現象普遍存在,部分急救站點因缺少人員難以正常運轉。各區為緩解醫護人員緊缺的現狀,普遍采用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護人員兼職承擔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模式。但調研發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活多人少”的現象長期存在,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響應保障困難。
此外,報告還指出社會急救知識和技能普及度不高的問題。條例第五章對加強社會急救能力建設進行了規定。目前,北京市經過系統培訓取得急救培訓證書的公眾比例約為4%,相較于發達國家40%以上的水平仍有很大差距,群眾不會用、不敢用急救技能和急救設施的現象較為普遍。
建議
“加強對遠郊區的支持,促進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均等化發展”
針對這些問題,報告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包括堅持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基本公共服務定位,不斷提升北京市均等化服務水平;多措并舉,加強急救人員隊伍建設;加強信息互聯互通,提升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質量;繼續加大急救知識宣傳和技能培訓力度,不斷提升社會急救能力;抓緊研究制定非急救醫療轉運服務管理辦法,為人民群眾享有規范服務提供制度保障等五個方面。
報告提出,更加科學合理地劃分市、區政府責任,加大各級財政保障力度。適度加強市級財政統籌力度,通過轉移支付等方式,加強對財力薄弱區的支持。加強對遠郊區的業務指導和資金、人才、設備、信息技術等要素的支持,促進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均等化發展。
對急救人員隊伍建設,報告建議,高度重視院前急救醫護人員短缺、崗位吸引力不足、隊伍不穩定等突出問題,在擴大定向培養規模的同時,對急救人員引進、招聘上給予政策傾斜。針對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特點,合理確定和調節薪酬待遇水平,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和績效工資調整機制,拓展職業發展路徑,完善保障政策。
報告還提出,加快院前院內醫療急救信息銜接平臺的應用推廣,將全市具備急診接診能力的醫療機構和所有救護車盡快納入急救信息銜接平臺,進一步提升院前院內急救銜接效率。
在加大急救知識宣傳和技能培訓力度方面,報告提出,通過財政支持、強化師資等方式,加快提升北京市社會急救培訓能力,進一步擴大社會急救培訓的范圍和規模,將培訓資源向基層社區、向農村地區延伸。健全常態化宣傳工作機制,創新宣傳方式,通過學校教育、媒體宣傳、社會推廣、職業培訓等途徑,加強全社會急救知識的普及和急救技能的提升。
新京報首席記者 吳為
編輯 白爽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