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北京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五次會議聽取市政府關于建立健全促進就業創業保障制度、完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工作情況報告及市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意見建議。

北京堅持就業優先導向,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截至2022年底,全市常住就業人口1132萬人,年均城鎮新增就業26萬人以上,2018年以來城鎮調查失業率基本保持在5%以下。

廣泛開展畢業生服務,今年以來“人社局長進校園”活動已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會430場

陳佳興是一名農業推廣專業的碩士,去年畢業后成為平谷鎮的鄉村振興協理員。其間,陳佳興在村委和鎮黨委的支持下,打造“專家沙龍+科普教育+農藝體驗”為主題的農業研學基地,成立平谷鎮“趕學比超”鄉村振興專班,和農科院專家組建現代農業創新團隊,根據周邊中小學校對農業研學的需求與建議,制定了北京油雞、玉米、食用菌、特色蔬菜、花卉共五套農業研學課程。

此外,陳佳興還依托鎮鄉村振興專班搭建渠道,對接中科院微生物所專家,共同打造“垤子峪和蘋果園林下循環經濟”。與專業團隊合作,打造“仁義泇”品牌,發揚“仁義精神”,將每盒果品銷售額中的8元捐獻給村“慈孝堂”扶貧基金。陳佳興說:“正是鄉村協理員這份工作,讓我在鄉村振興工作中持續實現自我價值,把敢闖敢試的青春優勢轉化成服務家鄉鄉村振興的寶貴記憶?!?/p>

像陳佳興這樣的鄉村振興協理員,在北京還有很多。記者從北京市人社局獲悉,2019年起,相關部門聯合啟動鄉村振興協理員招聘工作。五年來,已有2000余名有志青年充實到首都基層一線。

北京市堅持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重要位置,廣泛開展畢業生服務。今年以來,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深化“校區對接”機制,開展“人社局長進校園”活動,已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會430場,1.1萬余家用人單位提供崗位18萬余個。

畢業生離校后,本市啟動了以“助力攻堅 成就未來”為主題的2023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服務攻堅行動。對于離校未就業畢業生,開展實名服務,根據畢業生專業特點和就業意愿,“一對一”崗位推薦和指導,確保畢業生應就業盡就業。對于困難家庭畢業生,做細做實“1131”(提供1次職業指導,推薦至少1個見習崗位,推薦至少3個就業崗位,推薦至少1次職業技能培訓或創業培訓)幫扶措施,確保對有就業意愿的困難家庭畢業生100%幫扶。

今年,市人社局會同市委組織部、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國資委等部門,挖掘就業崗位,確保公共部門崗位穩增不降。各相關部門廣泛開展“訪企拓崗”行動,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同時,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推動低收入農戶全部脫低,全面消除低收入村

北京大力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將農村勞動力納入促進就業幫扶范圍,推動就業服務、就業政策向農村延伸。深入實施“扶持產業、促進就業、山區搬遷、生態建設、社會保障兜底、社會力量幫扶”的“六個一批”精準幫扶,推動低收入農戶全部脫低,全面消除低收入村。

同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村小微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依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開發就業崗位,幫助農民就近就地就業。

寶山鎮地處懷柔區西北部山區,未就業人員有600余人,年齡偏大、學歷較低特點顯著,群眾就近、靈活就業意愿較高。懷柔區搭建“一庫三平臺”“寶山大姐”雙向就業服務機制,即:建立就業資源數據庫、“寶山大姐”線上招工和求職信息發布平臺、“醉美寶山·巧媳婦”線下工作平臺、“漲知識”就業技能培訓平臺。

在“人找活”和“活找人”之間擦出“火花”,實現精準的雙向選擇,同時,拓展過剩農產品代銷服務,幫助增加群眾的“零花錢”,提供家政、保潔、禮儀、手工制作、家政、育嬰等針對性強、適用性高的技能培訓。

據悉,自2022年2月以來,寶山鎮“寶山大姐”公益就業服務項目已先后開展就業培訓8期,參加培訓250余人,點對點安排上崗100余人次,人均月增收400元左右。

全市技能人才總量達340萬,占就業人員的比例為30.4%

在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方面,北京市持續開展企業職工技能提升培訓。持續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聯合職業培訓機構、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開展各類技能培訓,提升企業員工的整體技能水平。

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全面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的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以工學交替、工學一體化培訓模式為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強化政企社協同、產教訓融合,通過實施工作項目、完成工作任務、解決工作問題等形式,提升學徒專業素質和解決問題能力,推動學徒培養規范化、標準化,提高培訓針對性和有效性。

鼓勵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開發針對性的多樣化課程,幫助確有就業困難的重點人群掌握一技之長;支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搭建“培訓+就業訂單直通車”,推進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參加免費技能培訓后直接上崗就業。

今年7月,北京市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首都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方案》,圍繞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四個環節出臺18條具體舉措,著力強基礎、優結構,擴規模、提質量,建機制、增活力。

截至目前,全市技能人才總量為340萬,占就業人員的比例為30.4%;高技能人才總量為115萬人,占技能人才的比例為33.8%。今年以來,全市各類培訓已達84.5萬人次。

2021年以來,共為5.9萬名勞動者追發工資7.2億元

報告還提到,北京落實勞動法律法規,推進勞動關系協商協調,加強治理,促進勞動者體面就業、幸福勞動。

今年7月,某汽車配件公司因關停解散進行經濟性裁員,職工對公司提出的解除(終止)勞動合同補償標準不認可,要求該公司支付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涉及職工90余人。

接到裁員預警后,平谷區人社局迅速啟動重大集體爭議案件應急調處預案,會同屬地街道、工會組織等共同研判,與企業、職工代表召開協調會,仲裁員現場講解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進行釋理明法,引導企業與職工通過協商柔性化解爭議。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和解協議并置換仲裁調解書,調解金額1355萬余元。

今年7月,北京市發布《北京市關于進一步加強勞動人事爭議協商調解工作實施方案》,注重關口前移、重心下沉,提出15項措施:開展宣傳引導,強化勞動人事爭議預防指導,完善人事爭議風險監測預警機制,深入開展勞動人事爭議隱患排查,指導用人單位建立內部勞動人事爭議協商機制,推動勞動人事爭議協商,督促和解協議履行,加強調解組織建設,豐富調解服務供給,開展規范化建設,加強調解與仲裁、訴訟銜接,健全重大勞動人事爭議應急聯合調處機制,加強調解員隊伍建設,完善經費保障,推進信息化建設。

此外,近年來,市人社局不斷加強根治欠薪制度機制建設。在全國首創農民工工資支付“6+4”一體化綜合監管,實施“風險+信用”綜合評估和重點監管相結合的穿透式管理。開發建設“互聯網+監察”數字監管信息系統和農民工工資支付監控預警平臺,首創“人社+金融”聯動監管響應的風險隱患監測預警機制。2021年以來,共立案辦結工資類案件2.1萬件,為5.9萬名勞動者追發工資7.2億元。

  • 建議


“打造一站式、交互式的就業信息服務平臺,構建跨業務、跨部門的實時數據共享機制”

記者獲悉,市人大常委會今年聚焦就業這個最基本的民生,聽取和審議市人民政府的專項工作報告,回應民生關切,推動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市人大常委會成立了由常委會分管領導任組長,部分委員、代表組成的專題調研組。市區聯動廣泛深入調研,赴東城、西城、海淀、豐臺、通州、順義、大興等區,深入企業、高校、街鄉社區等17個點位實地調研。與政府部門、就業服務機構、用人單位、勞動者和專家等座談,聽取各方意見。匯總分析了市民熱線一年來7300余件就業相關訴求。

市人大社會建設委認為,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堅持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就業結構持續優化,就業服務體系日益完善,和諧勞動關系建設不斷推進,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

對于北京市就業相關工作,市人大社會建設委提出,要從戰略和全局高度更加重視就業問題,把就業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具體來說,市人大社會建設委建議,落實就業優先戰略,綜合施策形成合力;全方位擴大就業容量,提高就業質量;健全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健全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

如提出,強化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穩就業促就業主體責任,加強部門協調配合和資源整合。加強就業政策集成,強化中長期就業形勢研判和政策創新。提高就業資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就業財政投入的評價機制。打造一站式、交互式的就業信息服務平臺,構建跨業務、跨部門的實時數據共享機制。

新京報記者 吳為

編輯 張磊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