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是城市記憶的重要載體

 

“檔案見證石景山”?專欄

 

第一期,講述

 

模式口的幾個“第一”

 

北京第一個

 

通電的村落?

 

模式口原名“磨石口”,是北京第一個通電的村落,磨石口的改名與之關。

 

 

△ 北京第一通電村電線桿舊址

 

1904年,京師華商電燈公司的三位創始人史履晉、蔣式瑆、馮恕為振興民族工業,多次向清廷呈文奏請成立京師華商電燈公司。1905年京師華商電燈公司正式成立,成為北京首家民族資本的電業公司。

 

 

△ 華商初創三杰商議模式口村通電事宜雕塑

 

1921年10月,京師華商電燈股份有限公司埋裁輸電線桿時與農戶發生糾葛。村民們在大地主薛厚田的挑撥下,不讓公司人員在地里埋設線桿。

 

李堪(號雅軒)是村里頗具影響的人物,他勸解家鄉父老說:“我們應該支持電廠辦電,這是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大事!至于埋電線桿占地,我們可以向電廠索要占地費,損壞的青苗也可以要求賠償。此外,我們還可以請電廠給咱村安電燈,給我們辦一所小學,使全村兒童都有念書的機會!”村民們頓開茅塞,連連稱妙!李堪旋即登龍泉古剎找到電廠協商,主管史履晉聽后,欣然應允村民提出的各項要求。

 

 

△ 李雅軒雕塑

 

1922年,京師華商電燈公司為全村通上了電,石景山區的模式口也成了北京市最早用上電燈的村落。小學建成后,李堪又親任該校校長,使全村的適齡兒童都有了上學的機會。

 

 

△?孩童慶祝模式口第一盞燈點亮塑像

 

這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成為了一個可借鑒的優秀“模式”,1923年春,經宛平縣政府批準后,磨石口易名為模式口。

 

我國第一座

 

自行設計、自行建設的水電站?

 

模式口水電站是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自行建設,全部設備均為我國自己制造的遙遠測量、自動控制的水電站,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最先進的水電站。國家領導人朱德曾三次來電站視察。

 

 

△ 模式口水電站

 

1957年4月,由國家興建的永定河引水工程正式通水。引水渠全長25.7公里,由門頭溝區老店進入石景山區,流經高井、馬尾橋村,穿模式口隧洞,到法海寺南麓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之南。為充分發揮引水渠的作用,利用30米水頭落差, 又在冰川館東100余米處興建了模式口水電站。

 

 

△模式口水電站引水渠

 

模式口水電站是一座渠道式水電站,電站由引水樞紐、溢水樞紐、發電主廠房、變電站四個部分組成。高度自動化的模式口水電站,是國家科學技術結碩果的“石景山縮影”。

 

石景山第一所中學

 

北京九中?

 

作為石景山區的第一所中學,北京九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前身是創建于1946年的 “私立門頭溝中學”,校址在門頭溝城子。當時是由國民黨駐軍16軍325團政工室主任武弘毅任董事長兼校長。

 

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學校由北京市教育局正式接收。5月21日命名為“北京市第九中學”。趙峰為校長,職工20多人,學生人數不足200。

 

 

△九中第一任校長趙峰

 

為方便工農子女人學,趙峰校長著手擴建校園、修整教室和操場的同時,又于1950年夏季委派李欣華同志來石景山籌建分校,校址在法海寺。經過師生共同艱苦勞動,法海寺成為可容納百余名學生學習、生活的北京九中石景山分校。

 

 

△1949年6用,九中第一屆畢業生合影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石景山人口大幅度增加,大批工人子女以及廣大農村青少年急待入學,法海寺校舍已不能滿足需求。1952年,趙鋒校長又和政府部門聯系,把模式口駝鈴古道旁的古承恩寺南園(即九中現址)劃歸九中。繼而將總校從門頭溝遷至石景山,門頭溝原校改為分校。

 

 

△九中舊貌

 

1954年8月1日,北京市教育局決定把九中的門頭溝分校改為五十二中。至此,北京九中才名副其實地在石景山“落戶”。

 

 

△九中昔日教室

 

在20世紀60年代,趙峰校長就大力提倡寓教育與活動之中,寓教育于勞動斗之中。在趙校長倡導下,九中的師生并肩走上街頭或深入工廠、農村和軍營,參加社會實踐;一起搬石運土,共建校園。?

 

 

△九中師生從山上搬運石頭修建學校游泳池

 

 

△師生參加勞動

 

2010年5月12日,在建校64周年之際,北京市第九中學教育集團正式掛牌成立,教育集團涵蓋了北京九中、佳匯中學、金頂街二小、金頂街四小,四所學校形成了從小學到初中、高中的鏈條化人才培養模式。

 

 

△ 2023年高考 九中考場

 

北京九中——這顆駝鈴古道旁璀璨的明珠,伴著共和國前進的腳步成長,培育了一代代社會主義事業的棟梁之才。

 

參考資料:檔案歷史文化叢書《模式口》

 

來源:區檔案館 區融媒體中心 駝鈴古道模式口

 

編輯:楊昕

 

來源:北京石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