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收購圣牧高科旗下益嬰美乳業80%股權后,大北農再次向奶業出手。
大北農近期宣布其間接全資子公司擬以約3.93億港元的價格收購中國圣牧6.62%的股份,后者是圣牧高科的控股股東,也是蒙牛乳業控股的一家大型奶牛養殖集團,以生產沙漠有機原料奶為主要特色。
大北農稱此次入股是在牧草種植、奶牛養殖行業的縱向產業布局。過去五年,大北農經歷了生豬養殖業的大起大落,實控人邵根伙著重關注種業發展和并購融合動態。
業內分析認為,在生豬養殖業短時間難有較大起色的情況下,大北農在產業鏈下游或將加碼奶業投資。盡管目前奶牛養殖業處于下行周期,但高端有機奶源的用量將有所增加,中國圣牧引入大北農有助于開展上游有機飼草料業務,為下一步有機奶源擴容做準備。
入股中國圣牧
為實現在牧草種植、奶牛養殖等行業的縱向產業鏈布局,大北農9月15日宣布,其間接全資子公司大北農環球投資香港有限公司擬以0.7087港元/股的價格,從Greenbelt Global Limited等4個賣家手中,合計購買中國圣牧6.62%的股權,成交金額約為3.93億港元。
大北農稱,中國圣牧是“種、養”一體化沙漠生態有機循環原奶(生鮮乳、原料奶)企業,業務涵蓋整個乳品行業價值鏈。本次交易系產業鏈內縱向投資,有利于大北農實現更完整的產業鏈上下游布局,更好地把握市場機遇。
在大北農看來,中國圣牧近年來畜群規模及有機奶產量持續攀升,在原奶產業擁有差異化競爭優勢。其主營業務為牧業與乳制品行業,系大北農飼料業務的下游產業,業務上具有一定協同效應。中國圣牧主營的牧業所需飼料主要為玉米、豆粕、干草,而大北農主營飼料、種業業務,雙方可進行聯合研發、開拓有機牧業飼料,有利于提升飼料質量、降低飼料成本。
事實上,大北農與中國圣牧關系匪淺,雙方合作已開展多年。
2016年1月,大北農董事長邵根伙通過個人全資公司“Nong You”,以總價33.55億港元受讓中國圣牧24%的股權,成為實際控制人,并于次年接替中國圣牧創始人姚同山出任董事長及代理首席執行官職務。
2020年7月,蒙牛宣布以每股0.33港元的價格認購中國圣牧約11.97億股份,持股增至約17.8%,超過邵根伙成為中國圣牧單一最大股東。一年后,邵根伙卸任中國圣牧非執行董事、董事長及提名委員會成員等職務。
進入蒙牛時代后,中國圣牧與大北農仍屬于關聯方,因為邵根伙方面繼續持有中國圣牧15.53%的股權,系后者第二大單一股東,而中國圣牧與大北農的關聯交易也在持續。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雙方物料供應框架協議下的總采購金額分別約4940萬元、1.15億元、1.07億元。近期,雙方再次修訂物料(包括但不限于飼料、添加劑、藥品)供應框架協議的年度上限至3億元。
連續投資奶業
在雙方本就深度捆綁的情況下,大北農與中國圣牧此次股權交易背后的戰略意圖受到關注。
資料顯示,大北農1993年創建,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在前期發展過程中,飼料收入占比一度達到九成以上。2017年,大北農加快產業鏈下游養豬業布局,通過收購、自養、擴建等方式增加種豬及生豬存欄量,同年出欄生豬約64.25萬頭。
2019年受非洲豬瘟及豬價上漲影響,大北農飼料產銷量下降,但生豬銷售收入大漲。2020年,大北農飼料科技產業“掀起第三次創業浪潮”,加上生豬價格持續高位運行,公司營收增長37.62%至228.14億元,凈利潤增長281.02%至19.56億元。不過伴隨生豬價格持續下跌,大北農2021年養豬業務發生虧損,公司凈利潤下降122.52%至-4.4億元。
2022年,大北農收購云南大天種業有限公司51%股權,種子業務“取得較大突破”,相關收入及利潤增長明顯,同時生豬養殖業務扭虧為盈,全年實現營收323.97億元,同比增長3.41%;凈利潤為5560.18萬元,同比增長112.63%。同年,大北農宣布終止收購九鼎科技、正邦科技旗下8家飼料公司相關股權,并與兩家公司產生訴訟。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大北農對收購九鼎科技未決訴訟計提預計負債9813.71萬元,累計預估計提正邦科技股權款損失金額2億元。
據大北農近期對投資者的答復,其實控人邵根伙現階段著重關注種業發展和并購融合動態。目前,大北農正在推進一省一級的融合戰略,選擇并購玉米、大豆、水稻與蔬菜企業標的。種業子公司云南大天今年業績承諾目標是合并報表凈利潤不低于7000萬元。
在產業鏈下游,盡管大北農近三年生豬業務年復合增長率領先于飼料、種業,但目前整個生豬養殖產業依舊低迷,A股幾大上市豬企2023年上半年雖然營收普遍增長,仍未擺脫虧損。中國生豬預警網分析師馮永輝分析稱,生豬價格有所回暖,但仍徘徊在成本線附近,“現在養豬業比較尷尬,價格上不去也下不來,大型企業普遍對擴產較為謹慎,還有部分企業縮減產能。飼料行業受養殖行業影響較大,僅有幾家頭部企業獲利?!?/p>
有外界猜測,在生豬養殖業短時間難有較大起色的情況下,大北農或將下游投資目光瞄向奶業。早在2020年9月,大北農就宣布以約5782.29萬元,收購內蒙古益嬰美乳業有限公司70%的股權。增資完成后,大北農持有益嬰美乳業80%股權,內蒙古圣牧高科牧業有限公司持股20%,后者控股股東正是中國圣牧。大北農當時稱,本次交易符合其創建世界級農業科技企業的戰略規劃,是公司向食品端、品牌端的探索,是縱向產業鏈的延伸,實現養殖產業鏈、種植產業鏈深度融合。
對于公司是否有意加大奶業投資,以及為何在現有合作基礎上進行股權投資,大北農方面9月18日回復新京報記者稱,“以公告為準”。
圣牧有機原奶計劃擴產
值得注意的是,大北農看好的奶牛養殖業現階段同樣處于下行周期。
綜合產業數據及奶業上市公司財報來看,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的奶價上漲,推動了規?;翀龅募谐敖ㄔO。預計到2025年,我國牧場奶牛存欄量將達到750萬頭左右,導致原料奶供應增速高于需求增速。另一方面,我國液奶消費2022年出現8年來首降,預計今年過剩生鮮乳將超過110萬噸。2023年上半年,國內牛奶產量同比增長7.5%,但奶業主產省份生鮮乳均價為3.96元/公斤,同比下降5.7%。
奶價下行、成本上漲對奶牛養殖業產生雙面夾擊。新京報記者統計發現,2023年上半年,10家上市、掛牌奶牛養殖企業中,有9家凈利潤下降,6家發生虧損。其中,中國圣牧雖保住盈利,但處于增收不增利狀態。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圣牧由蒙牛前執行董事姚同山2009年10月創辦,以沙漠全程有機產業體系為特色。受奶價下降、生物資產減值、自有液奶品牌銷量下降等影響,2017年—2018年發生虧損。此后,受益于蒙牛不斷輸血及產業鏈協同,中國圣牧扭虧為盈,并在2019年—2021年實現凈利潤大增。2022年受奶價下行影響,中國圣牧營收增長6.42%至31.76億元,凈利潤下降11.71%至4.16億元。
盡管眼下奶業再次步入下行周期,但包括優然牧業、現代牧業、中國圣牧在內的大型牧業集團仍在擴充奶牛養殖規模。業內預計,隨著大量低效中小牧場在此輪周期中被淘汰,奶價將企穩回升,行業集中度會再次提升,2024年下半年有望實現原料奶市場供需平衡。
中國圣牧已提出2025年實現有機原料奶銷量在2020年基礎上翻倍增長的目標。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圣牧奶牛及育肥牛存欄數達139897頭,同比增長2.6%,其中有機牛存欄數100368頭,同比增長9%,預計未來兩到三年實現約8%的牛群擴群率,截至2025年底的3個年度將分別增加飼料采購約1.18億元、1.28億元、1.38億元,同時計劃在未來數年增加采購預混飼料,利用大北農的專業度和價格優勢進一步控制飼料成本。
對于大北農入股,中國圣牧方面截至發稿暫未回復。乳業專家宋亮認為,目前港股融資能力相對偏弱,通過股權轉讓方式,中國圣牧可以解決資金問題,進一步拓展上游飼草加工業。今年四季度,奶價有望止跌回升,高端奶、有機奶的用量將有所增加,中國圣牧借助大北農的專業性完成上游布局,是為下一步有機奶產量提升做準備。而股份捆綁將使雙方利益聯結更緊密,形成良性的利益分配關系。
新京報首席記者 郭鐵
編輯 李嚴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