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潛最吸引人之處可能是它所帶來的挑戰,這些挑戰使我們如履薄冰,讓我們感到自然的偉大,人類生命的脆弱。而戰勝這種挑戰才真正地在極限條件下考驗了我們的心態、體能和潛水技能,并給自己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精神滿足。如果你是勇敢者,就去極地(南北極)潛水吧!那將會是生命中最完美的潛旅。
# 中國人的極地冰潛 #
撰文、攝影/林少雯
極地潛水,非比尋常
南北極潛水對潛水者而言相當于珠穆朗瑪峰對登山者的誘惑。據統計,每年去南極的游客約5.5萬人,但在南極潛過水的人不會超過1000個。要去極地潛水,第一個要考慮的問題是風險有多大?所有的運動和活動都會有一定的風險,問題是自己是否擁有應對這些風險的能力。
2006年8月,在一次例行的北極潛水訓練中,美國海岸警衛隊兩名潛水軍官意外喪生。這兩名軍官都是著名的美國海軍潛水學校畢業生,有著豐富的潛水經驗和商務潛水的背景,而且下水時身上還系著安全引導繩。原先的潛水計劃是游在10米以內潛20分鐘,最后是把他們從北冰洋70多米深處拖上來的……幾個月后出臺的美國海岸警衛隊事故調查報告證實這是一次可以避免的悲劇。一系列不應該發生的事情像冰糖葫蘆一樣串在一起引發了致命的連鎖反應。由此可見,所謂的風險都是相對而言,風險再大的運動只要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態度認真應對,就能將事故苗頭消滅在萌芽階段。不管在哪里潛水,安全法則和基本技能是一樣的,當然在極地的惡劣環境下,調整心態、嚴格執行安全法則和提升技能力度是怎么強調都不過分的。
極地潛水組織者制定的有關規定指出:極地潛水不適合潛水初學者;極地也不是試潛水裝備的地方,潛者必須使用已經用熟的潛水裝備,出發前最好對所有裝備進行年度維護,維護好后至少試用4次確保運轉正常才能帶去極地。
■ 南極邊緣,到處都是被極地工作者戲稱為“生物恐怖分子”的企鵝和它們的紅色排泄物。
就裝備而言,冰潛時最重要的兩大件是干衣和調級器。干衣本身只有阻水的作用并不保溫;保溫功能是通過穿在干衣里面的底衣,更確切地說是底衣所包含的空氣而達到的。底衣有不同的材質和厚度,我穿的是用于極地潛水最厚、保溫性能最好的底衣和底襪,手套也是干式手套,頭上戴上7毫米厚的頭套,全身唯一裸露在冰水中的就是除面鏡遮蓋部分之外的臉頰部。
冰潛中很容易發生調級器“凍結自流”故障。調級器的一級頭中的殘留水分在低溫下結冰從而阻止了氣閥的關閉導致氣瓶中的壓縮空氣失控外泄,只需幾分鐘的時間,滿滿一瓶氣就會排空,對困在冰面下的潛者來說,“凍結自流”很可能是致命的。
我在北極時所用的兩套主副調級器分別是SCUBAPRO的MK17(干腔)/G250V和MK25/S600,雖然沒有發生調級器“凍結自流”現象,但考慮到南極的氣候條件遠比北極惡劣,所以從北極回來后,又添置了兩套POSEIDON的JETSTREAM調級器(冰潛者首選裝備),并以此作為南極冰潛時的主副調級器。
按照極地潛水條例,在出發之前將所有裝備——BC、調級器、干衣送去年檢和維護。取回后至少試用10次。
■ ?阿根廷烏斯懷亞海港是通往南極的門戶,也是美洲大陸最南端,有“天涯海角”的美稱。
北海道,亞洲冰潛基地
作為對自己極地潛水心理、技能、體能和裝備準備工作的一次全面檢查,我在2008年2月專程去了可能是亞洲唯一的海洋冰潛點。
日本北海道每年冬天的厚冰不是“日本制造”,而是冬季北風把北極圈的浮冰由北至南推向北海道沿岸的。2008年2月底,我第一次到北海道冰潛時,由于寒潮肆虐,潛水店的人必須用電鋸將浮冰面鋸開一個洞,才能作為冰潛者的入水點。下水的那天北風凌厲,水溫攝氏零下2度,風溫卻是攝氏零下17度,盡管穿得嚴嚴實實,在冰面上做下水準備工作時臉上的暴露部分還是讓風刮得生疼。從用電鋸割開的冰洞中下潛,穿越了將近半米厚的由大大小小的冰塊和冰泥、雪泥組成的能見度為零的阻隔帶,最終將臉浸入北海道那清澈的海水中,“柳暗花明又一村”則是對此時、此情、此景最真實的描寫。
2010年2月重返北海道的知床海豚旅店(http://www.iruka-hotel.com/)。此行可謂是好事多磨。在經歷了連日南風把浮冰刮離岸邊令人沮喪的噩耗和智利地震引發的海嘯警報之后,我們終于來到了北海道東北端的知床,隔海相望之處就是“北方四島”。
■ 日本北海道。潛水員下潛前做最后的裝備檢查。
在我們到達潛點之前,導潛已在冰下安裝了引導繩。我們被告知沿著引導繩下水,在確認調級器沒有“凍結自流”的同時所有裝備運轉正常之后,再沿著引導繩向深處潛去。到達引導繩水下端后,導潛將皮尺的一端固定在引導繩的水下端,我們的活動必須限于以此為起點,直徑30米的范圍內,非常簡單卻又是鐵定的規矩。沒有一個人想在手腳都凍僵而殘壓表上氣壓顯示為零時還不知道指向求生之路的引導繩在哪個方向。所以,潛水過程中需要時時判定自己所處的位置與掌管皮尺的導潛或引導繩的方向和距離。
常常有潛伴問我,冰潛那么冷,有啥好玩的?確實,至少是北海道的冰面下能看到的海洋生物不是很多——海帶、海膽、小魚、小蝦、小蟹,遠不如熱帶海域那么豐富多彩。但冰下有冰下的特色,而這些特色卻是熱帶海域所沒有的。在水底仰望,光線通過厚薄不均的冰層射入水下,人會產生一種朦朦朧朧的感覺,而由于冰下是封閉環境,我們呼出的氣全部停留在冰層下面,遠遠望去像一片片半透明的氣囊隨著水流輕輕飄忽晃動。同時,北極漂來的浮冰還帶來了北極的“特產”—俗名叫“冰天使”或“冰海小精靈”(Clione limacine)的浮游生物。這種承繼了希臘海神名稱、生活在北極寒流中的浮游生物,有像天使一樣的兩翼,當它們在水中展翅游動時,真像飄飛在太空中的天使。
■ 南極冰下的奇妙世界。
神奇的北極冰潛
目前做極地冰潛的旅游公司不多,根據IAATO(國際南極旅行社協會)的統計,至2007年為止,共有80個公司42條船提供南極、北極游。這些船每年11月至次年3月跑南極,5月至8月跑北極。其中,搭乘100人以下、被稱作“考察或探險船”的極地游輪,只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設施,頭等和二等艙里有衛浴,頭等艙還有個客廳,三等艙的乘客就只能使用公共衛浴設施。如果要去極地潛水的話,這類游輪是唯一的選擇。
從奧斯陸飛朗伊爾城。朗伊爾城是挪威最北端領土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首府,也是當年阿蒙森北極探險的基地。去北極的船是前蘇聯的極地考察船。這趟為期一周的航程共有16人潛水,來自美國、英國、荷蘭、意大利、西班牙、瑞士、德國等國家,其中包括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頂級攝影師、公認的北極熊專家Paul Nicklen;曾被英國女王授予“極地勛章”的前BBC攝影師Rick Price,以及著名水下攝影師Franco Banfi。而船上的6名工作人員則分別來自比利時、英國、阿根廷、法國和瑞典,船員清一色是俄國人,船上的人員組成真可謂是一個小小的“聯合國”。
■ 潛入北冰洋看到的冰山一角。
登船后有3個簡報會——游輪安全守則、北極登陸守則和北極潛水守則。潛客必須向潛水長出示C卡、潛水記錄和保險條約,并簽署免責文件,還要讓潛水長檢查調級器和其他裝備。
此次北極之旅反復強調——在極地探險必須做到“留下的只是雪地上深深的腳印,帶走的僅僅是那永不忘懷的美好回憶”。登岸前后都必須在消毒水中清洗靴子以防交叉污染;碰到緊急情況要如廁,也必須乘沖鋒艇回母船上解決;當與極地動物相遇時所遵循的基本原則是不得擾亂它們的正常生活;每個乘客都被邀請捐出一筆款項用以支持北極的生態保護(所有旅伴都捐了款)。
當我們在潛水甲板上忙著組合各自的潛水裝備時,來自瑞典的潛水長嗖地從槍盒里取出一支半自動步槍,不慌不忙地將5發子彈推入彈倉,再仔細一看,他腰間還掛了支短的信號槍。只見過扛槍打獵,卻從沒見過荷槍實彈去潛水。導潛、導游和領隊都配置一長一短兩桿槍,短槍是信號槍,開槍時極大的聲響一般可以嚇退北極熊這樣的大家伙,長槍是用來絕殺的。手冊規定,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能用長槍,必須是一槍致命!
■ 潛入北極冰山下,這一天離我第一次體驗潛水才9個月零8天。
極地潛水,盡管沖鋒艇上的潛水長也穿上了干衣,帶上潛具,他在一般情況下是不下水的。他要先駕著沖鋒艇圍繞潛點巡視,看是否有北極熊和海象出沒,如果潛點在冰山附近,還要近距離用望遠鏡觀察冰山上是否有裂縫,評估冰山的穩定性。只有確定平安無事后才允許我們下水。而此時,他們還要用望遠鏡觀察周邊是否有“不速之客”。有異常情況,他們就用空檔加大引擎油門,發出噪音敦促潛水員迅速上浮。當然,如有突發事件,他將隨時下水救人。
準備工作全部完成后,沖鋒艇載著我們駛向位于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北側,北緯79度處的Blomstrandhglvoya海灘。當時的水溫和氣溫都是攝氏零下2度。這是我的北極第一潛,按照慣例,第一潛是“試潛”,以確保潛水裝備在水下運轉正常,同時讓潛水員佩戴合適的配重。正因如此,所以試潛深度不能超過18米,一般都選擇相對安全但又絕對乏味的潛點。由于這是絕大多數人的北極“處女潛”,每個人顯而易見地打起十二萬分精神,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渴望、期待、焦慮不安和激動的情緒……與潛伴水下交流手語確認完畢,潛水最大深度和時間以及導航方向及路線確認完畢,氣瓶已開,裝備互相檢查完畢,配重檢查完畢,與潛伴四目對視,做出下潛手勢,排氣下潛,緩緩地,我潛入北極冰川下!
■ 郁郁蔥蔥的南極海床上孕育著獨特的海洋生物。
我潛過南非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水下海帶林,但從沒看到過北極如此茂密的海帶植被,密密麻麻的寬葉海帶把海床遮蓋得嚴嚴實實。海帶植被上漂浮著數以萬計的像針尖般大小的白色浮游生物(出水后,身為海洋生物學家的潛伴告訴我這是水母的一種),遠遠望去就好像冬日農田上覆蓋著的那層濃霧,隨著水流的涌動,時隱時現,時斷時連,游到其中,真有“人在霧中行”的感覺。
除了海帶林之外,北極海床還有三多:海膽多、???、海蝸牛多。色彩繽紛、千姿百態的??屓四坎幌窘?。海蝸?;蚴潜P踞在巖石上,或是依附在海帶葉子上。最好笑的是海膽,為了防止天敵的攻擊,它會千方百計地給自己搭個“安全屋”,所用材料是海帶葉片和小石塊。將海帶葉子頂在身上作偽裝可以理解,可至今我還是搞不清楚海膽是如何將小石塊密密麻麻、嚴嚴實實地堆砌在自己身上,做成一個小“碉堡”的。難怪所有帶相機下水的潛友看到這一幕時都忍俊不盡,大拍特拍。最吸引人的是俗稱“冰天使”的Clione limacine,我在北海道冰潛時看到不少,而在北極看到了一個極大的“冰天使”,它那幾乎透明的身軀可以看到紅色的內臟,它在北極清澈的冰水中舒展雙翼,以極其優雅的直立姿態緩緩滑動。在我們有限的9次潛水中,看到的魚不多,只有石頭魚、北極鱈魚等。同行的Franko Banfi是著名的水下攝影師,在一潛中拍到了刺鰩,可能專業攝影師長的都是“鷹眼”吧。
大多數北極潛水都是所謂的“探險潛”,也就是說在我們之前沒有人下過這些潛點。因為連潛水長也沒有下過這些潛點,所以每次潛水前的簡報“簡而又簡”,潛水長往往是先用手持聲納打一下水深,然后告訴我們水下海床的基本走向,最后一句是:“祝你們好運,上來后告訴我這潛點咋樣……”這樣的安排使每次潛水都增加了不少神秘感,也滿足了大家多多少少的一點“虛榮心”,畢竟我們是地球上第一批在這里吐泡泡的潛客嘛。
■ 冰天使、海星、???、海蝸牛是極地水下少能見到的生物。
在南極與殺人海豹共潛
去南極有好幾條路徑,從新西蘭和澳大利亞也可以走,我選擇了大多數人首肯的阿根廷路線,在美洲大陸最南端有“海角天涯”之稱的烏斯懷亞登上南極游輪。讓人始料不及的是,從上海登機啟程,居然用了60個小時才到達烏斯懷亞。
烏斯懷亞是通往南極的門戶,一個漂亮的濱海城市,港口里停滿了形形色色的南極游輪,主街上到處是吸引游客的紀念品商店。2008年2月,一艘從烏斯懷亞出發的極地游輪在南極兩次撞上冰山后沉沒。而就在我們的游輪啟程前兩天,又有一艘游輪在南極圈里擱淺,所幸游客均安全脫險。和北極相比,南極之行還真是兇險多多。
北極潛伴們沒有夸大其詞,南極的冰山遠比北極的浮冰耐看,而南極大陸上各種生物之多也令人嘆為觀止。如果要在南極搞“戶口普查”的話,排在榜首的非企鵝莫屬!全世界共有20多種企鵝,南極就占了7種?!澳蠘O登陸須知”明確指出,每個登陸者必須與企鵝主動保持至少5米的距離,但當你在站定的情況下,企鵝主動走近你時,則沒有距離限制。
對我而言,南極最有吸引力的東西是冰山。游輪的航程包括一個叫“冰山墳場”的旅游點和潛點??赡苁怯捎诘乩砦恢煤退鞯纫蛩?,在那個海灣里漂滿了令人目不暇接、色彩迥異、大小不同、千姿百態的冰山。這些冰山都是從千年冰川上裂解下來的,由于經過常年重力壓縮,這些浮冰中空氣含量很少,所以呈藍色。一次登上冰原遠足時,站在海灘上看到我們的游輪遠遠地停泊在好幾座冰山旁邊,而當時有一大群企鵝也來到海灘上,站在我的前面似乎也在遠眺那艘游輪和冰山,這一幕永遠地儲存在我的腦海之中。
■ 南極的“冰山墳場”。
南極之行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是如何解讀海豹與人的關系。就像在去北極前網上查詢了北極冰潛的事故情況一樣,去南極前也認真查了一下南極的冰潛事故。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文獻記載的兩次事故都與海豹有關。
2003年7月22日,一個服務于英國南極考察站、才28歲的海洋生物學家KIRSTY BROWN被一只美洲海豹殺死。當天 (15:10)她和潛伴正在離岸邊20米左右的水面上浮潛觀察冰山情況。作為安全保障,岸上有兩個觀察員。KIRSTY與潛伴大約有15~20米的距離;一聲慘叫后,KIRSTY從水面消失了。潛伴隨即向她消失的水域游去,而岸上的觀察員發現KIRSTY與一只美洲海豹短暫地浮出水面,他們隨即向科考站發出求救信號(15:25),科考站立即派出快艇救援。當潛伴游到最后一次看到KIRSTY的地方,他發現在水深5米處,一只美洲海豹正咬住KIRSTY的腳蹼,10分鐘后(15:35),在離出事地點一公里處,那只美洲海豹叼著KIRSTY的腦袋浮出水面。救援船上的人用船槳敲打水面迫使海豹放棄KIRSTY。她被拉上救援船隨即送進醫院搶救,16:50,醫生回天無力,KIRSTY被宣告死亡。法醫的驗尸報告證實,KIRSTY溺水而亡,她的潛水電腦顯示她被海豹拖到的最深深度是70.1米。
在南極,只有兩種生物在冰面上站著走路,一個是人,一個是企鵝。在水下,一般情況下,海豹奈何不了企鵝。我們潛水時領教過企鵝游泳和潛水的本領.在我們頭上游過時像子彈嗖嗖地飛過??墒呛1鶟摲诒竭吘壍乃?,在聽到腳步聲時做好撲食準備,一有東西下水立馬一口。所以岸潛時一定要搞清楚是否有海豹躲在冰層下面給你一個“驚喜”。
■ 南極海域喜怒無常的美洲海豹。
我們返航前的最后一潛的潛點就在“冰山墳場”,當我們乘坐的沖鋒艇駛近那座經過仔細考察確認為安全的冰山準備下水時,萬萬沒有料想到的事情發生了,只聽導潛們齊聲大叫LEOPARD SEALS(豹點海豹),這座冰山是6只大大小小美洲海豹嬉戲的“基地”。經過簡單磋商,導潛們下令脫下潛具,用浮潛的方法與海豹“零距離接觸”。
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剃過頭的都下,幾個平素就以瘋狂出名的潛伴此刻已是手舞足蹈。我決定跟在他們后面,這幾位老兄瘋狂生猛,海豹餓了要挑食的話,就像我們在海鮮飯店挑海鮮一樣,總會撿生猛的。萬萬沒有想到,“瘋狂一族”也有怕怕的時候,當我在海面看見這幾位仁兄像離弦的箭一樣背對張開血盆大口的海豹向我迎面撲來時,腦海中出現了一個比分牌:海豹對人類1:0。上了船后那位最最“瘋狂”的潛友告訴我,他要退得慢一點的話,水下閃光燈就會成為海豹練牙口的工具了。
■ 南極第一潛上岸后和各國潛友在一起。
精彩版式呈現
本文原刊載于《文明》雜志2010年08期
【?推薦閱讀 】
●日本妖怪文化中的女性魅影
山林中,海邊,街巷和屋舍,人們都可能與妖怪不期而遇。這其中,最迷人的要數女妖。
●奧西里斯神:古埃及的春日重生秘儀
至高無上的權力和人類的終極命運—死亡,就此,奧西里斯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