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漢服、換信物、對飲合巹酒、向父母敬改口茶……今天正值七夕佳節,上午,在東城區婚姻登記事務中心,6對新人進行了一場古韻新風的集體宣誓儀式。
8月22日,東城區婚姻登記事務中心舉行了集體頒證儀式。上午10點10分,在寓意“十全十美”的美好時刻,6對新人拿到了幸福的“小紅本”,儀式感滿滿。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新人著鳳冠霞帔、明制漢服領證
8月22日上午八點,在東城區婚姻登記事務中心,準備領證的新人已經早早在此等候,他們有的抱著捧花、戴著頭紗,有的則盤著頭發、身穿漢服。
新人王禹和李力來自西城區,二人了解到,東城區婚姻登記事務中心七夕當天鼓勵新人穿漢服領證,就提前預約了,今早7點多到此等待,是第一對登記結婚的新人。王禹特意挑選了一件紅色的齊胸襦裙,頭發精致地盤著,發簪等配飾點綴其間?!拔液拖壬己芟矚g歷史,我比較愛古裝,平時常跳古典舞,有一些漢服。身上這套齊胸襦裙應該是唐制的,選擇紅色是寓意喜慶,希望我們未來的生活越來越好?!蓖跤碓缟?點就開始化妝、打扮,發型和頭飾都是自己設計的,“這些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弘揚傳統文化?!?/p>
8月22日,東城區婚姻登記事務中心,一對新人合影留念。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愛人如此重視登記結婚這一人生中的重要日子,李力很高興?!拔覀兌疾皇潜本┤?,能在北京相遇相愛很幸運。其實我們認識的時間很長了,今天媳婦穿成這樣很美,是對我的關心和重視,也包含了對我們美好生活的期待?!?/p>
現場,一位新娘身著鳳冠霞帔款款而來,新郎則穿著大紅色的明制漢服伴在新娘身側。新娘沈女士告訴新京報記者,她和先生響應東城區著漢服領結婚證的邀請,上周末租了這套衣服,想穿漢服紀念這幸福的時刻。他們今早五點半就出發去店里化妝、做造型,整個過程比較繁瑣,鳳冠很重,但二人的心情是快樂而激動的。
8月22日,東城區婚姻登記事務中心,一位新娘身著鳳冠霞帔,新郎則穿著大紅色的明制漢服前來領證。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集體宣誓、乞巧穿針,豐富活動揚古韻新風
中國傳統節日“七夕”又名“乞巧節”,源自牛郎與織女的愛情傳說。如今,這一節日已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現在越來越多的新人喜歡選擇七夕這天來辦理結婚登記,今天網上的預約量近300對。我們在服務保障和儀式氛圍上努力為新人們營造美好體驗,并通過一些小活動,來宣傳和諧婚姻家庭建設,推進婚姻領域移風易俗?!睎|城區婚姻登記事務中心主任王濤介紹稱,前期通過“北京東城”微信公眾號向市民發布了活動通知,邀請新人著漢服來體驗領證服務,并為著漢服而來的新人們準備了來自故宮博物院、具有國風特色的紀念品。
8月22日,東城區婚姻登記事務中心,一對新人特地穿上漢服領取結婚證。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七夕當天,東城區婚姻登記事務中心提前1小時辦公,開門時間提前至早8:00,并保持全員在崗,開放全部10個登記窗口。為方便新人辦理,中心采取午間不間斷服務,工作人員以輪流上崗的方式,滿足高峰辦理需求。
中心還安排了七夕特色活動,由一個主活動“非遺體驗·集體宣誓”和“三餐四時·皆許你愿”“天長地久·乞巧穿針”“世間致愛·七寶信物”“中國節里說‘愛’你”4個小活動組成。
8月22日,東城區婚姻登記事務中心,一對對新人排隊辦理結婚證。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上午10點10分,主活動在東城區婚姻登記中心門口“七玉娃娃”非遺塑像旁準點啟動,寓意十全十美。惟妙惟肖的婚俗娃娃形象,是源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泥人張”即“泥人張”彩塑的原創作品?,F場,“泥人張”彩塑第六代傳承人張昊還為大家講述了非遺文化之傳承故事,希望通過非遺傳承,將愛的真諦傳承下去。
8月22日,東城區婚姻登記事務中心,一對領完證的新人展示結婚證。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伴隨著祝福,現場舉行古韻新風的婚禮儀式,新人們集體宣讀了《結婚誓詞》。宣誓結束后,北京市非遺九嶷派古琴琴歌藝術第五代傳承人劉智晗等青年志愿者們,開展了一次以國風國韻為主題的中國民樂演奏。在活動現場,還開設了非遺文化作品展,將紅橋市場里的多個非遺作品呈現給大家。
8月22日,東城區婚姻登記事務中心,新人們排隊辦理結婚證。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新京報記者看到,在中心等候大廳內,“天長地久·乞巧穿針”活動吸引了不少新人嘗試。一對新人將五根彩線捻在一起,細致地穿過“九尾針”,寓意心靈手巧、姻緣美滿、地久天長。今年七夕正好是聶女士和許先生在一起七周年的日子,二人認為這很有紀念意義,就選擇今天領證,二人參加了乞巧穿針的活動,聶女士體驗后表示:“我們平時會關注一些傳統文化,但很少參加這樣的活動。穿針的活動整體有點難,五根線需要捻在一起,中間會松開,我們倆得再把線捻好。這個過程讓我覺得,我們未來的生活也像這五根線一樣,需要我倆擰成一股繩一起過下去,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問題?!?/p>
新京報記者 葉紅梅
編輯 陳靜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