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秦勝南)“一天吃掉7000條”,臭鱖魚正當紅。3月16日,據大眾點評數據顯示,北京“徽州臭鱖魚”相關餐廳數超300家,今年3月以來交易額較去年同期增長59%,北京成為全國“徽州臭鱖魚”消費量最大的城市。

近幾年,徽菜館成為北京消費者熱門選擇。據安徽省餐飲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徽菜傳承人潘桂森介紹:“作為徽州臭鱖魚的核心產地,2022年黃山市臭鱖魚年產值40億元,每年有近400萬斤臭鱖魚銷往北京,按平均每條魚1.5斤計算,相當于每年260萬條臭鱖魚從黃山‘游’上北京市民的餐桌?!?br />

位于北京朝陽大悅城的小徽舟·徽菜館,過去一年售出近10萬斤徽州臭鱖魚。今年1月以來,門店營業額突破開業以來的紀錄,堂食上座率達到295%,翻臺率達到320%。

把以“臭”聞名的徽菜館子開在商場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徽舟餐廳運營負責人孫瑩意識到,很多人是依賴大眾點評這類的App來找店,在商場自然流量之外爭取更多線上流量成為破局的關鍵?!澳壳拔覀兺ㄟ^線上獲得的直接收入占到整體營收的近35%,這更讓我們看到線上化對門店的重要價值?!?/span>

“2010年剛來北京的時候,大家對徽菜的認知度低,很多人不太能接受臭鱖魚的口味,甚至在大眾點評上都沒有‘徽菜’標簽,只能標記成‘其他地方菜系’?!被詹似放苹丈坦世锏暮閭饕粠煾祷貞浾f。隨著徽州臭鱖魚被更多消費者接受,2012年前后,他們發現在大眾點評頁面上出現“徽菜”標簽,“這讓那些想嘗鮮的消費者能夠精準地找到我們”,徽商故里相關負責人鄧聲培說。

在業內人士看來,通過線上平臺,“小眾”菜品在北京這樣的餐飲大市場里面分得一杯羹,徽菜嘗到甜頭,贛菜、黔菜、閩菜也在走相同的路徑。商家借助美團、大眾點評等平臺數字化技術,實現經營在線化、服務標準化以及口碑的穩定積累,讓更多地方味道在異鄉扎根傳播。

編輯 李嚴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