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時任英國首相布朗訪問美國,作為總統的奧巴馬按照禮節向布朗贈送了國禮。這件事情本無可厚非,畢竟是外交慣例。然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奧巴馬送給布朗的居然是包括《星球大戰》系列電影在內的25盒DVD。

 

這些碟片在英國任何一家商店都能買到,并且由于美國和歐洲的視頻制式有差異,全歐洲的DVD機都無法播放奧巴馬的禮物。這次烏龍雖然一方面讓外界看到了剛走馬上任的奧巴馬在處理國家事務時有些生疏,但是另一方面也從側面表現了作為美國流行文化象征之一的“星球大戰”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星戰”何以成神話?

 

如果說1977年的《星球大戰:新希望》所獲得巨大成功還僅僅只是一部電影的成功,那么在1980的《星球大戰:帝國反擊戰》和1983年的《星球大戰:絕地歸來》相繼取得驚人成績之后,這個系列電影儼然成為了一種文化,或者說是一個屬于美國的電影神話。

 

 

作為一個建國僅有二百多年的國家,美國幾乎沒有屬于自己的文化傳統,更別提擁有展現國家和民族精神的神話故事體系了。

 

再看大洋彼岸的老大哥英國,自古以來歷經無數血與火洗禮,雖然沒能孕育出自己獨立的神話體系,但是大文豪托爾金卻用“魔戒”三部曲在近代為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架構起了一個獨具史詩韻味的古典神話體系。

 

 

美國文化體系中缺失的這一環一直到了1977年的《星球大戰》首部電影誕生才有所彌補??赡苤v到這里,很多觀眾心里會有些納悶———為什么會說一個系列電影能夠成為神話?

 

首先讓我們回到《星球大戰》電影的開頭,“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遙遠的星系里……”(A Long Time Ago, in a Galaxy Far Far Away),隨著這段字幕的彈出,獨具特色的滾動故事字幕開始為觀眾代入了整個電影發生的背景。是不是感覺有些熟悉,沒錯,這個故事開頭就是最經典的講故事開頭。

 

 

從北歐神話到《魔戒》,從安徒生到格林,從中國傳統神話到現代的兒童動畫………這些故事無不遵循了這個最經典同時也是最簡單的故事開頭。

 

接著再讓我們回顧一下“星球大戰”的主要故事劇情。

 

一個原本過著平凡生活,不知身世的年輕人,雖然家庭生活安穩舒適,但是內心深處卻一直在幻想著遙遠的未知世界。突然,因為意外的變故,他開始了前所未有的冒險,并逐漸發現自己可以實現作為預言中救世主的不凡人生。最終,經過一系列的艱難險阻,年輕人最終實現了預言,拯救世界,并成長為具有傳奇色彩的大師。

 

 

看到這里,有沒有些熟悉。對,沒錯,從本質上來說,《星球大戰》與流傳千古的古希臘神話中,那些講述英雄誕生和成長的神話故事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荷馬史詩》中的奧德修斯、《圣經》中的大衛,甚至是在《星球大戰》之后的經典系列電影主角,比如《哈利·波特》里的哈利·波特、《黑客帝國》里的尼奧、《魔戒》里的佛羅多等等無不采用了與其近乎一模一樣的故事模式。

 

 

英雄之所以偉大,往往是由于他有一個勢均力敵、甚至是實力遠超于他的敵人,就像小丑之于蝙蝠俠、盧瑟之于超人、魔君索倫之于佛羅多、波斯帝國之于亞歷山大大帝?!缎乔虼髴稹芬膊焕?,達斯維達之于盧克、皇帝帕爾帕庭之于天行者安納金、斯努克或者帕爾帕庭之蕾伊………

 

 

另外,往往神話故事中英雄所處的一方是居于弱勢的,這種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故事自古以來往往能夠深得人心,能夠在激起觀眾同理心的同時亦能使他們振奮。

 

喬治?盧卡斯在創作《星球大戰》過程中,深得其中精髓。所以他將電影的反派設置為了由皇帝帕爾帕庭精神領導,以黑武士達斯維達或者其他獨裁者高度集權專制下的銀河帝國。

 

銀河帝國財大氣粗,擁有無可比擬的軍隊和科技武器,再加上黑暗原力的加持幾乎是無敵的設置。而電影的正方,由盧克和萊婭帶領的抵抗組織,則近乎是游擊隊的兵力。

 

 

但正是這群看似弱不禁風的散兵游勇靠著團結協作、勇敢無畏,最終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銀河帝國,重建起共和國的新秩序。

 

這種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劇情設置其本身就具有強烈的史詩感與悲壯的英雄主義色彩,使得故事在跌宕起伏中富于張力和表現力,在凸顯主角光環的同時,亦加深了觀眾對正方諸多配角的印象和理解。

 

 

簡而言之,在電影故事劇情不斷推進、銀河世界不斷擴展的過程中,喬治?盧卡斯有意無意地將“星球大戰”系列作品成功營造出一種現代神話的質感,使其成為了美國文化體系中的重要一環。

 

多主題文化特色的故事劇情

 

作為一個披著科幻電影外衣,但卻有著神話內核的電影作品,“星球大戰”之所以能夠在美國獲得極高的評價和聲望,不僅僅只是因為電影人物和劇情的獨具特色,更因為電影融會貫通的主題設置和文化內核。

 

前面提到了“星球大戰”系列中的神話色彩,其中運用和借鑒了包括古希臘神話、《圣經》等在內的神話體系構建。

 

 

同時為了使這部電影具有前所未有、與眾不同的內在氣質,喬治?盧卡斯在劇情情節、背景設置以及精神內核上,還借鑒了佛教理念、古代東方哲學以及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最明顯的借鑒莫過于系列電影中絕地武士的獨有武器光劍和他們的修行、生存理念“原力”,這兩者分別借鑒了日本的武士刀與印度哲學里的普拉納(當然其中也可以看到中國道教思想的影子)。

 

 

除了東方元素的加入,在電影諸多星球種族、文化背景的設置中,我們幾乎可以看到現實世界中全球各地文化與歷史的影子。

 

對于美國這樣一個僅僅只有數百年歷史,全靠移民發展起來的新興國家,《星球大戰》中色彩紛呈、包羅萬象的主題風格恰與美國民族理念相契合,這可以說是《星球大戰》最為成功的一個地方。

 

滄海一粟下的無限可能

 

相比“蜘蛛俠”系列電影在短短二十余年間已經先后推出了三版,如今的《星球大戰》依舊能夠不需要任何重啟,繼續拍攝續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喬治?盧卡斯在系列電影創作之初為電影設置的開放式架空世界觀。

 

“星球大戰”系列電影至今也不過是講述了三代人的故事,然而喬治?盧卡斯卻為之設定了一個有著無數星球的銀河世界、成千上萬年的歷史背景。簡單來說,就是使電影所講述的故事變成一個更宏大故事的短短數頁,即所謂的冰山一角。

 

 

這種創作理念的提出者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海明威,他曾說:“冰山在海里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庇纱税l展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論。一個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是蘊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正通過筆端表現出來的,只有八分之一。如果作家能夠處理好這一點,讀者就能強烈地感受到這八分之一背的分量。

 

后來將這種冰山理論發揮到極致的當屬《魔戒》三部曲的作者托爾金,他通過一個長達一年的歷險故事,通過數個人物的視角為觀眾們徐徐拉開了中土世界千萬年歷史的一角。

 

 

而喬治?盧卡斯同樣對這種創作理念推崇至極,在每一部《星球大戰》的開頭字幕,我們通過只言片語間的前因后果概括,會發現電影本身所講述的故事僅僅只是整個故事的一部分,還有許多并沒有在電影中出現,卻真實演繹過的故事。

 

就比如《星球大戰》僅僅出現了盧克和尤達、歐比旺幾個絕地武士,可透過人物間的對白和世界觀背景的架構,你卻能夠窺見在他們之前有過無數代的絕地先烈,這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留白在給觀眾帶來無限遐想的同時,也使得電影本身擁有了不同尋常的悠遠意境。

 

最終,當喬治?盧卡斯將成千上萬年的歷史背景和色彩紛呈的多元文化最終合二為一,并在其中注入神話史詩的質感,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流行文化品牌“星球大戰”由此誕生!

 

來源:迷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