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帶來6份提案,涉及促進冷鏈行業規范有序發展、助力鄉村人才振興、提升民營企業發展信心、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戰略中發揮企業作用、支持飼料節糧及優化原料進口配額的提案。
對于飼料節糧提案,劉永好在3月2日舉行的媒體溝通會上表示,當前國際貿易形勢錯綜復雜,進一步暢通民營企業進口糧食的政策通道,將有助于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建議優化飼料用糧進口配額限制,讓糧食進口主體、采購渠道及采購的國別更多元化?!?/span>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出席媒體溝通會。 新京報首席記者 郭鐵 攝
需解決飼料節糧障礙問題
2022年,以玉米、豆粕為主的飼料原料價格上漲引起行業關注。據新希望六和接受投資者調研披露的數據,2022年飼料產業供應鏈變化明顯,國際局勢帶來的供應鏈不順及價格的巨幅波動影響行業。飼料原料價格上漲也導致生豬養殖成本走高,豬料每噸均價從年初到年末價格上漲600元—700元。
早在202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調整優化飼料配方結構,促進玉米、豆粕減量替代”。2022年9月,農業農村部召開豆粕減量替代行動工作推進視頻會,提出糧食安全的最突出矛盾在飼料糧。據會上披露的數據,2021年,全國養殖業消耗的飼料中豆粕占比降到15.3%,節約豆粕1100萬噸,折合大豆1400萬噸,相當于1億畝以上耕地產出。
在劉永好看來,當前飼料節糧還存在一些障礙問題。一是飼料糧轉化鏈條上存在一系列技術“卡脖子”問題,如育種基因編輯技術、飼料發酵合成生物學技術等;二是飼料科技聯合攻關及創新能力不足,比如替代玉米豆粕的新配方技術及推廣、數字化技術研發及應用等。此外,民營飼料企業的進口原料配額政策也需要進一步優化。
為此他建議,鼓勵龍頭企業牽頭,聯合“政產學研金”,建立創新聯合體,探索新型的飼料節糧創新模式。從育種“卡脖子”技術攻關、飼料配方及加工、精細化智能養殖管理等三方面入手,由國家相關主管部門牽頭,系統性、全產業鏈通盤設計技術攻關項目或重點研發項目,加大對企業飼料節糧行動的扶持。特別針對在育種“卡脖子”技術、飼料配方替代、養殖數字技術和智能裝備等方面,有重大投入和節糧見成效的,加大資金補貼和政策扶持。
建議優化飼料原料進口配額
劉永好還建議優化原料進口配額管理制度,從原料端保障飼料用糧安全。
他認為,當前國際貿易形勢錯綜復雜,進一步暢通民營企業進口糧食的政策通道,將有助于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建議優化進口玉米、小麥配額管理制度,鼓勵民營企業直接進口飼料用原料,增加進口玉米、小麥配額規模,提高整體市場競爭力和運作效率;建議國家相關金融機構提供原料貿易方面貸款優惠支持,降低企業資金流通壓力。
“適度進口”是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內容,為避免糧食進口數額過大,沖擊國內糧食安全,我國對三大主糧實行進口關稅配額管理。2022年10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2023年糧食進口關稅配額。其中小麥963.6萬噸,90%為國營貿易配額;玉米720萬噸,60%為國營貿易配額;大米532萬噸,其中長粒米266萬噸、中短粒米266萬噸,50%為國營貿易配額。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劉漢元就曾建議優化進口飼料用糧配額分配機制。近十年來,玉米關稅進口配額一直維持在720萬噸,出現了政策性低價進口玉米“僧多粥少”的情況,限制了規模型企業的發展,擠占了小規模企業的生存空間。
劉永好也在此次媒體溝通會上表示,飼料原料主要有玉米、大豆、高粱等,需要進口一部分。進口多數由國有單位進行,而飼料企業95%以上都是民營企業。目前榨油廠大豆進口已放開,但玉米、高粱、小麥仍有進口配額限制?!拔医ㄗh放開飼料用糧進口配額限制,讓糧食進口主體、采購渠道及采購的國別更多元化。為防止進口糧沖擊國內糧食價格,可以在民營企業進口糧用途上進行把關。加大管理力度,更有利于保持糧食價格平穩?!?/div>
新京報首席記者 郭鐵
編輯 李嚴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