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下午,新京報貝殼財經聯合北京資管協會共同主辦了“貝殼財經會客廳”。本期會客廳的主題為“養老金融啟航,金融機構如何讓養老無憂”,銀行、理財公司、基金公司等個人養老金參與方均有代表參與,共同探討我國養老金融發展現狀、問題及機遇。
會上,農銀理財混合策略投資部副總經理張丁予表示,目前來看,養老理財的投資者主要是確實有養老需求的年長受眾,他們對銀行理財的收益波動較為敏感,這與養老產品“長久期、收益和波動高于短期限理財產品”的特點存在一定矛盾。
作為首批發行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的機構代表,張丁予表示,個人養老金理財的投資者目前仍處于觀望狀態,賬戶人均繳費金額僅2000余元,遠低于年繳費上限,客戶仍以小額體驗為主。想要提高個人養老金的繳費率和參與率,金融機構需要不斷豐富個人養老金可投資的產品,并做好歷史業績,提高吸引力。同時,隨著養老市場的成熟發展,從制度設計角度逐步優化每年12000元上限和3%稅率等政策,真正讓個人養老金第三支柱的作用發揮出來,也讓投資者覺得“更劃算”。
農銀理財混合策略投資部副總經理張丁予。
養老理財投資者對波動較為敏感 穩健成首要考量標準
在個人養老金理財發布之前,養老理財產品在10個城市進行試點,農銀理財等11家理財公司被納入試點機構范圍。隨著試點的推進,購買養老理財的投資者畫像也逐漸清晰。
張丁予表示,養老理財產品以長期限封閉式產品為主,購買養老理財的投資者主要是臨近退休、對養老有迫切需求的群體。他們對理財的要求比較高,對波動的承受能力比較弱。
根據投資者特點,張丁予表示,農銀理財提高了養老產品的投資端對資產穩定性的要求,如在固收端這邊對信用評級的要求比常規理財產品更嚴格、苛刻。這種要求也延續到了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的投資上。
據了解,農銀理財2月10日發行了首只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該產品為混合類產品,是最短持有期為1年的開放式產品。這只產品亦是理財公司首批發行的7只個人養老金產品之一。
“這只產品是農銀理財過去3年運作比較好的核心產品之一,期限相對合適、收益相對穩健、運作相對成熟?!睆埗∮杞榻B,這只產品除了面向開立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的客戶發售外,也會面向其他客戶群體發售。
張丁予補充道,之所以會選擇存續產品并面向多個客戶群體發售,源于當前個人養老金投資者的觀望情緒較濃、資金量相對較少,如果選擇只為個人養老金新發產品,則可能導致規模過小,會掣肘后續投資操作,不利于客戶獲取收益。
根據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個人養老金參加人數1954萬人,繳費人數613萬人,總繳費金額142億元。按此計算,平均每人繳費金額僅為2316.48元。
“目前就已經繳存資金投資者的平均年齡是多少還沒有權威的統計數據?!钡r銀理財提供的個人養老金產品在期限上將覆蓋1-3年,在產品類型上將包括“固收+”和混合類產品,并以投資者比較好接受的產品形式作為布局開端,給投資者盡量多的選擇。未來,農銀理財還會以客戶畫像詳細進行客戶分層,發行一些有針對性的產品。
個人養老金賬戶市場規模增大 將對資本市場產生正向影響
讓個人養老金的投資者覺得“劃算”,僅有穩定性遠遠不夠。此前有學者計算,若想實現“養老自由”,則需要提前存入年薪9倍的資金。這意味著養老理財必須要考慮其收益率的問題。
“對于投資人來說,絕對收益和相對收益拉長來看是一樣的,但從短期來看卻差距很大?!睆埗∮璞硎?,養老資金需要保值增值,從長期來看,勢必要與權益類資產綁定起來。如果投資者還有長達二三十年的時間才退休,則可以考慮配置權益資產占比較高的產品。
與其他投資資金相比,個人養老金賬戶中的資金主要是在投資者退休后才可取出,張丁予預計,隨著市場規模的不斷增大,這部分資金應該會對資本市場產生正向的邊際影響,但影響幅度仍需根據市場情況而定。
張丁予表示,目前養老理財、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已經十分多元化,部分產品也采用了多資產、多策略的方式進行投資。如近年來新興的REITs等產品已經列入投資范圍之內。
對于個人養老金理財資金未來是否考慮在資本市場上投資養老相關產業,張丁予表示,目前已退休的群體主要是50后、60后,但這一群體目前消費意愿不強,因此他們對養老產品、醫療等的養老產業需求有限。但隨著70后成為退休后的主力軍,養老產業或將迎來更好的投資期。
此外,張丁予也指出,高收益必然伴隨著高波動,因此如果距離退休僅有5年左右的投資者,其抗風險能力較差,建議投資風險較低產品求穩。她建議可以多配置如養老儲蓄或者養老保險,以及“固收+”等穩健風格的理財產品。
提高個人養老金繳費率和參與率 金融機構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當前,個人養老金的繳費率和參與率不高,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個人養老金制度作為養老第三支柱發揮應有的作用。如何提高繳費率和參與率成了必須面對的話題。
作為金融機構,張丁予認為,首先要增加產品供給、做好歷史業績。從某種程度上說,產品供給太少就無法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在個人養老金賬戶中存入資金。反之則可能增加投資者的吸引力。
“雖然投資者對于個人養老金賬戶中的理財關注頻率不會像普通理財產品那么高,但做好歷史業績依然重要?!睆埗∮枵J為,讓投資者感受到產品收益較好,也有助于增加客戶對產品的信任度,有助于其進一步存入資金。
做好投資者教育同樣重要。在張丁予看來,個人養老金資金可以投資指定的保險、儲蓄、基金、理財等產品,風險偏好各有側重。但部分投資者的金融知識相對薄弱,因此在投資者教育方面,金融機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制度建設上來講,張丁予建議,隨著養老市場的成熟發展,從制度設計角度逐步優化每年12000元上限和3%稅率等政策,以此來提高繳費率和參與率。其中,12000元的每年資金限制對于低收入群體并不少,但對于部分高收入群體而言,則顯得不夠用,這也限制了個人養老金資金的增長規模。
此外,針對養老第二支柱的年金市場,張丁予表示,如果未來對理財公司開放申請資格,理財公司能作為管理人的角色參與其中,則增長空間仍然存在。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為主的養老第二支柱規模占養老市場規模的30%左右。
“企業年金雖以積累型和部分積累型為主,但對投資的穩定性和收益性要求較高?!睆埗∮璞硎?,資金的投資收益不僅要為正,還要能夠覆蓋老員工的支出部分。這對于理財機構在產品運作、企業服務、投資體驗等方面將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姜樊 編輯 陳莉 校對 劉軍